首页 > 汉语大字典 > 2021高考作文热点范文及立意:含题目、素材、话题、摘抄人物等

2021高考作文热点范文及立意:含题目、素材、话题、摘抄人物等

2022-09-20 03:54:02 汉语大字典

  2021年高考即将来临,2021高考作文热点范文及立意和2021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摘抄人物、简短、题目、适用话题等内容就成了考生们的重点关注对象。本期,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0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危急关头,在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奋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先后有290余万志愿军将士赴朝参战,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献出宝贵生命,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中华大地,万众一心,支援前线,历时一年的捐献武器运动,募得的捐款可购买3700多架战斗机,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与世界和平,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

  校团委举行“铭记历史,迎接挑战”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相关素材

  抗美援朝的“精气神”

  | 名言金句

  01.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02.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刘禹锡《蜀先主庙》

  03.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七律·到韶山》

  04.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毛泽东

  05.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毛泽东

  06. 美国人钢多气少,而我们钢少气多。这种“气”,就是战斗精神。——毛泽东

  07. 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毛泽东

  08.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

  09.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唐太宗

  10. 一个人要有精气神,一个国家亦是如此。——光明网

  11. 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英雄赞歌》

  12.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英雄赞歌》

  | 人物事例

  01. 祖国不曾遗忘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以来,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舍生忘死的浴血奋战,共有十九万七千多名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七十年来,祖国和人民始终没有忘记他们,烈士们的功绩彪炳千秋,烈士们的英名万古流芳!

  02. 何须马革裹尸还

  毛岸英同志在朝鲜牺牲后,中央提议要把烈士的遗体运回国内安葬,身为父亲的毛泽东强忍悲痛,用一句诗作出批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儿子临行前因工作繁忙未见最后一面,未曾想竟是永别。主席最后的选择是,让自己的儿子同千千万的战士一样长眠他乡。

  03. 上甘岭战役

  在持续43天的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共击退敌军900多次冲锋,最终守住了阵地,取得了胜利。此次战役的火力密度超过了二战以来的最高水平,平均每秒钟就达6发,每平方米的土地上就有76枚炮弹爆炸。上甘岭战役不仅从军事上打垮了敌人的攻势,也打出了国威军威。有人说,美国人真正认识中国人,是从上甘岭开始的。

  04. 冰雕连

  在长津湖战役中,我志愿军战士在零下40度的雪地中阻击敌人,一百多人全部冻死在阵地上。他们牺牲之后,依然个个手握钢枪,注视前方,仿佛随时准备跃然而起的冰雕……从此,“冰雕连”成为一座精神丰碑、一种文化符号,被载入军史。

  05. “常香玉号”战斗机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掀起了一场规模巨大的捐献浪潮。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带领剧团全国巡回演出,将筹集的钱购买了一架战斗机捐献给了志愿军,这架飞机被命名为“常香玉号”。

  06. 杨根思

  1950年11月,在长津湖畔小高岭战斗中,杨根思以“人在阵地在”的英雄气概,带领一个排的兵力连续8次击退敌人的进攻。最终,他引爆仅剩的炸药和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8岁。

  07. 孙占元

  上甘岭战役中,排长孙占元双腿被炸断,依然拒绝离开阵地,爬在地上继续指挥战斗。当敌人从阵地两侧涌上来时,他抱起一捆手榴弹从山坡上滚入敌群,与8个敌人同归于尽,牺牲时年仅27岁。

  08. 牛保才

  上甘岭战役中,通信兵牛保才在接线的过程中左腿被炸断,鲜血汩汩直冒。关键时刻,他右手握住断线的一头,左手把另一个线头按到嘴里,紧紧咬住……他用身体连通了电话线,保证了指挥系统的畅通。当战友们找到他时,还保持着这个动作的牛保才已经壮烈牺牲。

  | 精彩语段

  01. 这一战,“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打出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

  02. 中国人民深知,对待侵略者,就得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同他们对话,这就是以战止战、以武止戈,用胜利赢得和平、赢得尊重。中国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腿肚子不会抖,腰杆子不会弯,中华民族是吓不倒、压不垮的!

  03. 志愿军战士用胸膛堵枪眼,以身躯作人梯,忍饥受冻绝不退缩,烈火烧身岿然不动。英雄们说:“我们的身后就是祖国,为了祖国人民的和平,我们不能后退一步!”这种血性令敌人胆寒,让天地动容!

  04.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考验——大到贸易小到芯片,没有硝烟的战斗依然无处不在。我们要始终传承抗美援朝精神,激发战斗的勇气,坚定奋斗的意志,为取得下一个胜利随时做好准备。

  05. 没有一蹴而就的伟业,没有一马平川的坦途,从战斗到奋斗是对抗美援朝精神的最好传承。我们要在传承中寻找给养、砥砺志气,去走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程又一程。

  0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朴素的古训,蕴含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密码”。珍惜粮食,就是体恤人力、尊重劳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

  然而有人认为:“我用自己的钱消费,就算倒掉一些饭菜,也不会影响到他人。”有人则说:“多点一些菜,促进消费、拉动经济,是在为国家做贡献。” 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一些“舌尖上的浪费”现象。

  请你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珍惜粮食,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和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素材

  国家倡导节约粮食,这批素材不容错过

  | 名言警句

  01. 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

  (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灾难。)

  02.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

  (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勉,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03.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

  (在加强生产的同时节约用度,老天也无法让你贫穷。)

  04.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靠宁静来修养身心,靠节俭来培养品德。)

  05. 俭开福源,奢起贫兆。——《魏书》

  (节俭是福气的源头,奢侈是贫穷的先兆。)

  06. 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七尺之躯,安用千门万户?——《史记》

  (饭菜能吃饱就行,没必要太过丰盛;屋子能住下人就行,没必要豪宅大院。)

  07.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唐·李商隐《咏史》

  08.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唐·白居易《草茫茫》

  (狼藉,形容困厄、窘迫。奢侈的人容易陷入困厄,节俭的人可以长保平安,二者吉凶的对比就在眼前。)

  09.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10. 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11. 口腹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宋·苏轼

  (口腹之欲没有穷尽,懂得节制才能惜福延寿。)

  12. 制俗以俭,其弊为奢。——宋·王安石

  (要通过节俭来整治民风,而奢侈是一种社会弊端。)

  13. 惟俭养德,惟侈荡心。——《明通鉴》

  (节俭能修养品德,奢侈会败坏心性。)

  14. 凡不能俭于己者,必妄取于人。——魏禧[明末清初散文家]

  (凡是不肯节俭的人,一定会从别人那里乱拿东西。)

  15.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家训》

  16. 俭以寡营可以立身,俭以善施可以济人。——《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

  (寡营,意思是欲望少,不为个人钻营谋划。节俭并减少欲望可以自立于世,节俭并乐善好施可以帮助他人。)

  17.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格言联璧》

  (节俭的人有节制,有节制的人也会有各种好的品行;奢侈的人容易放肆,放肆的人会做出各种恶行。)

  18. 惟俭可以惜福,惟俭可以养廉。——钱泳[清代诗人]

  (只有节俭可以珍惜、保有福气,只有节俭可以培养廉洁的品行。)

  19. 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中国谚语

  20. 节约便士,英镑自来。——英国谚语

  21. 节俭本身就是一宗财产。——英国谚语

  22. 奢侈是民族衰弱的起点。——古巴谚语

  23. 节省下来多少,就是得到多少。——丹麦谚语

  24. 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基辛格[美国前国务卿]

  25. 我始终相信,内心生活更严肃的人,外表生活也会更朴素。在一个奢华浪费的年代,我希望能向世界表明,人类真正需要的的东西是非常少的。——海明威《真实的高贵》

  | 人物素材

  01. 苏东坡:口腹之欲,何穷之有?

  大家都知道苏东坡是美食家,著名的“东坡肉”就是由他发明的。

  但是喜欢美食不一定要铺张浪费,东坡先生好吃,但吃得很节制。

  他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口腹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口腹之欲没有穷尽,懂得节制才能惜福延寿。)

  当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时,生活十分窘迫。他绞尽脑汁,精打细算:每月初一,取出这个月的生活费,把它们分为30串,挂在屋梁上。每天早上挑下一串来使用,如果有剩余就放进一个大竹筒里,用来招待客人。就是这样节俭度日,苏轼依然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正是因为习惯了俭朴的生活,苏轼才能坦然面对人生的起落,才能拥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胸怀。

  02. 范仲淹:惟能忍穷,故得免祸。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他在应天书院读书时,一位同窗好友见他的伙食太差,便让家人送饭时多捎上一份,准备赠与范仲淹。

  范仲淹再三婉拒:“我多年吃粥已经习惯了,如果骤然吃上你送来的美味佳肴,以后就再也吃不下粥了,那怎么能行呢?”

  范仲淹从小就明白一个道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到他儿子范纯仁结婚时,范仲淹已经身居高位,经济相当宽裕了,但是当他听说儿子想用锦罗绸缎作为婚房的装饰,立即把他喊来训话:

  “吾家素清俭,安能以罗绮帷幔坏吾家法,若将帷幔带入家门,吾将当众焚之于庭。”

  其节俭的家风可见一斑。

  范仲淹在晚年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曾经留下一句话:“老夫平生屡经风波,惟能忍穷,故得免祸。”

  这句话值得我们每个人仔细品味。

  03. “一品宰相”曾国藩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一度功高震主,权倾天下,但他的起居生活却非常俭朴。

  老外戈登描述他与曾国藩会面的情景:“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油渍斑斑。”

  名震天下的总督却活得如此清苦,恐怕大清天下找不到第二个了。

  吃饭上,曾国藩亦不讲究,简单至极。

  通常他每顿饭只有一个菜,“决不多设,虽身为将相,而自奉之啬,无殊寒素。”

  因为每餐只享用饭一碗、菜一品,当时人们戏称他为“一品宰相”。

  为提倡节俭,教育家人,曾国藩于大堂上亲书一联:“惜食惜衣,不惟惜时兼惜福;求名求利,但知求己不求人。”

  04. “抠门”的盖茨

  比尔·盖茨31岁便成为世界首富,我们都知道他富可敌国,却不知道他过日子有多抠门。

  一次,盖茨和一位朋友同车前往希尔顿饭店开会,由于去迟了,以至于找不到车位。

  朋友建议他把车停在贵宾车位,“噢,这可要花12美元,可不是个好价钱。”盖茨不同意。

  朋友要替他出这个钱,盖茨依然不同意,他觉得饭店这是“超值收费”。

  最后,他们费了好大劲终于把车停到了普通停车区。

  但就是如此“抠门”的盖茨,在慈善事业上却非常慷慨。他和妻子梅琳达捐赠了超过 240亿美元,用来支持全球医疗和教育事业。

  每个人都有“抠门”的时候,也都有“慷慨”的一面。

  什么时候“抠门”,什么时候“慷慨”,取决于一个人的价值观,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

  05. 华人首富和两片西红柿

  李嘉诚是华人首富,但他在生活中却非常节俭,能省则省。

  有钱人的手表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动辄几万几十万。有谁能想到李嘉诚的手表只值3000港币,是一款西铁城的太阳能手表。他觉得这款表走时很准,很好用,很爱惜。

  一次,李嘉诚在澳门参加一个招待会,当宴会快结束的时候,有人看到这么一个细节:

  李嘉诚面前的盘子里还剩下两片西红柿,他笑着招呼身边的助手,助手轻步上前,两个人一人一片把西红柿分着吃了。

  这小小的两片西红柿,折射出李嘉诚勤俭节约的品格。在他看来,即使是不起眼的小物件,也不能因浪费而抹杀了它存在的意义。

  “不能浪费”,这简单的四个字,是李嘉诚先生一生坚持的财富观。

  06. 清贫度日的“百校之父”

  田家炳,香港著名企业家,他因资助教育而为国人所熟知。

  在中国大陆,以“田家炳”命名的学校或学院遍及所有省级行政区,他因此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

  动辄捐款几百万、几千万的田家炳,在香港却过着堪称清贫的生活。

  他没有自己的私家车,乘坐地铁、走路上下班。

  出门住酒店,他都要自带肥皂,因为他觉得“用了酒店的肥皂,用不完很浪费。”

  外出吃饭,他只要一杯清水,不喝饮料。一位香港记者问他为什么,他回答道,“全港七百万人,若每人少开一罐饮料,就能省下七百万个罐。”

  田先生一直持这样的理念:资助教育是把钱用在最有用的地方,其意义远胜于个人享受或者留给后辈儿孙。

  07. 捐款一千多万的清华教授

  2012年2月,处于癌症晚期的清华大学教授赵家和,捐出毕生积蓄1400余万元,设立基金,资助贫困地区的学生。

  赵教授没有创办过企业,也没有转让过专利,他的钱都是一分一分省出来的。

  1998年,退休后的赵家和应邀去美国讲学,收入不菲,但赵教授却规定全家每月只能用100美元的生活费。

  家人去超市采购食物时,只敢挑最便宜的鸡腿和法棍面包,买衣服时,甚至会拣一美元的化纤毛衣,吃一顿中式自助餐,就是全家人最奢侈的享受。

  就这样,三年以后,赵家和带着省吃俭用积攒下的20万美元回到国内。

  他把这“第一桶金”交给搞金融的学生打理,把后来的讲学所得也陆续补充进去,这笔钱越积越多。

  资金积累到500万时,他开始有计划地资助贫困学生,临终前,他把钱一分不剩地捐了出去。

  《晏子春秋》中说:“薄于身而厚于民,约于身而广于世。”这句话是赵家和教授一生最好的写照。

  | 事例素材

  01. 舌尖上的浪费

  据统计,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贫困人口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这种“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令人痛心。

  02. 吃完一道再上一道

  在澳大利亚,小型公务聚餐基本都是“份饭”,而大型聚餐靠服务生“适时”地提供每道餐品,上一道没吃完就不会上下一道,因此很少有食物浪费。

  03. 浪费食物要罚款

  德国被认为是处罚餐厅浪费最严厉的国家。无论自助餐还是点餐,都不能浪费,一旦发现有人浪费,任何人都可向相关机构举报,工作人员会立即赶到,按规定罚款。人民日报曾经报道:一行中国人在德国一家餐厅用餐后,由于桌上剩了1/3的饭菜,被罚款50马克。餐厅工作人员解释道,虽然吃饭花的是你自己的钱,但资源是社会的,谁都没有理由浪费。

  04. “最大份炒饭”挑战吉尼斯纪录失败

  2015年10月23日,在江苏扬州,一份总重量4000多公斤的扬州炒饭成功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然而,三天之后,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机构却宣布该纪录无效。原来,挑战成功后,一部分炒饭被送到养殖场做了饲料。而吉尼斯世界纪录对此有严格规定:用于挑战的食品最终必须为民众食用,不得有任何浪费。

  此举随即引发网友吐槽,主办方的行为遭到了大家的一致谴责。在我们这样一个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国度,粮食被赋予了特殊的感情色彩,“浪费粮食可耻”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炒饭喂猪”活动挑战的不是吉尼斯世界纪录,而是公众情感和公序良俗,它被官方机构否认,受到公众谴责,都是咎由自取。

  | 精彩语段

  01. 只有以敬畏之心对待食物,才能品味出每一粒米的香甜!

  02. 要养成剩菜打包的习惯,不让盛宴变“剩”宴,因为粮食来之不易,源自天地“粮”心。

  03. 锅清、碗清、盘清,是对食物的尊重,更是对劳动者的尊重。

  04. 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中华饮食文化之博大精深,那么“舌尖上的浪费”则呈现了一种丑陋的饮食观,它是对食物的亵渎。

  05. 节约粮食看起来只是个人的小事,但乘以14亿人口,就是天大的国事。

  06. 节约粮食,不仅是对社会资源的珍视,也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还是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恩。

  07.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我们不得不正视“两个中国”:一个是跨越发展、越来越富足的中国,一个是依然有大量困难群众的中国;一个是克勤克俭奋斗前行的中国,一个是惰性滋长耽于享乐的中国。如果能看到这“两个中国”,你就明白了大力倡导节俭之风的时代意义。

  08. 要杜绝“舌尖上的浪费”,离不开每个个体“起而行之”。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一粥一饭省起,真正走向“关心粮食和蔬菜”的诗意栖居。

  “节约粮食”话题作文

  学会这两种套路,议论文不再无话可说

  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是困扰许多同学的一大难题。

  题目审清楚了,立意也确定了,但总是几句话就把事情说完了,数一数离800字还很远,最后只能东拉西扯,硬着头皮去凑。

  这样写成的作文怎么可能得高分?

  总结了两种写议论文的套路。

  按照这两种套路来写,不仅字数容易凑够,而且写成的文章会有一个清晰合理的结构,不会因为东拉西扯而让人感觉是一团乱麻。

  这两种套路说起来很简单,可能不少同学有意无意中也用到过,就是“分论点法”和“正反论证法”。

  | 分论点法

  先说“分论点法”。

  作文开头用一到两个自然段来亮出总论点,也就是你的核心立意、核心观点。

  如果是材料作文,需要先简要引述题目中的材料,然后再亮明你的观点。

  然后就是作文的核心部分,从总论点中分解出若干个分论点,依次进行论述。

  最后再用一到两个自然段进行总结,当然,一般来说,在作文的结尾处还要写下你的愿景和呼吁。

  作文整体上呈“总——分——总”这样一个布局。

  图片

  ▲ “分论点法”思维导图

  “分论点法”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找到合适的分论点。

  你需要对总论点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对其进行论证,每一个角度,就是一个分论点。

  一般来说,各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关系,它们互为表里,互相补充,共同发力,最后把总论点支撑起来。

  就如同用三角架把相机支撑起来。

  比如以“宽容”为话题的作文,核心立意当然是“我们都应当学会宽容。”

  为什么要宽容呢?或者说宽容有什么好处呢?每想到一条就是一个分论点。

  宽容的人朋友多,遇事有人帮;宽容的人心中怨恨少,心理更健康。这两点很容易想到,是现成的两个分论点。

  但是两个分论点有点少,把思维再往开拓一拓,把话题再往远扯一扯。

  宽容的人胸怀大,格局也大,更容易成就大事业。

  好了,有这三个分论点逻辑基本就完整了,然后分别展开,依次论证,写够800个字很容易。

  到底要设置几个分论点,这个要视具体话题具体确定。一般来说,有三、四个就显得比较全面了,而且字数上也适中。

  最近国家号召杜绝“舌尖上的浪费”,这是一个热门话题。就以此为例,用“分论点法”来写一篇作文,给大家作个示范。

  | 写作示范

  天地“粮”心,杜绝“剩”宴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民在“站起来”的基础上实现了“富起来”。可是就在全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奢侈浪费的现象也随之产生。君不见,大江南北的各种酒楼食肆、餐厅厨房,每天都有大量的剩饭剩菜被随意丢弃,白白糟蹋。据统计,在中国每年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人一年的口粮,这个数字真是让人触目惊心。

  (交待背景,相当于材料作文中的引述材料。)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国家发出了“节约粮食”的号召。但是有人对此心存疑问:既然我们已经“富起来”了,还有节约粮食的必要吗?笔者认为:不仅有必要,而且非常必要。

  (亮出总论点:节约粮食非常必要。)

  首先,节约粮食是国情的需要。事实上,虽然现在多数国人不再为吃饭而发愁,但我们的富裕还只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我们还有近一亿的人口是扶贫对象。有句话说得好,“在当前需要我们正视的有‘两个中国’:一个是跨越发展、越来越富足的中国,一个是依然有大量困难群众的中国。”如果能同时看到这“两个中国”,你就明白了大力倡导节俭之风的时代意义。

  (分论点1:节约粮食是国情需要。)

  其次,即使哪天我们实现了“绝对”的全民富裕,粮食也不可随意浪费,因为节约粮食不仅是对社会资源的珍视,也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诗我们从小就会背,但你未必还记得它的名字——《悯农》,如果你对风吹日晒之下辛勤劳作的农民有所悲悯,就不应该把好端端的饭菜遗弃到垃圾桶。

  (分论点2:节约粮食是对劳动者的尊重。)

  最后,从我们自身来说,珍惜粮食,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也是一种重要的品德修养。白居易有诗云“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生活奢靡的人,为了满足贪欲,很容易误入歧途;而习惯了节俭的人,方方面面有节制,自然能规避人生道路上的许多风险。此外,习惯了节俭生活的人,一旦遭遇逆境,更容易适应和面对。苏东坡是有名的美食家,但他从不奢侈浪费,他说“口腹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正是因为养成了节俭的生活习惯,当他遭遇贬谪,生活陷于困顿的时候,依然能够开荒于东坡,保持乐观,从容应对。我们都知道苏东坡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气,可你是否知道,这种豪气是以勤俭节约、习劳习苦为底气的。

  (分论点3:节约粮食是一种重要的品德修养。)

  总之,无论从国家、他人还是从自己的角度考虑,珍惜粮食都是我们的不二选择。

  (总结观点)

  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一粥一饭省起,坚决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坚决不让盛宴变成“剩”宴,因为粮食来之不易,源自天地“粮”心。

  (发出呼吁)

  | 正反论证法

  所谓“正反论证法”,就是先正面论证一种观点或行为,然后再驳斥与之相反的观点或行为。

  还是以“宽容”为例。

  先来论证“宽容”的好处:宽容的人朋友多,心情好。

  再来论证“不宽容”的弊端:心胸狭隘之人交不到朋友,心中常怀怨恨,心理容易失衡。

  经过一正一反两重论证,你的核心观点就会显得坚挺而有力。

  用“正反论证法”写议论文,开头、结尾与“分论点法”相同——开头亮出观点,结尾总结观点并写下愿景。

  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论证的过程,一个是依次论证各个分论点,一个是从正反两面论证总论点。

  正反两面的论证,可以各自用两个自然段来组织,一个自然段用“名言”来论证,一个自然段用“事例”来论证。

  这样下来,核心论证过程共由四个自然段组成。

  作文整体呈“总——正——反——总”这样一个布局。

  图片

  ▲ “正反论证法”思维导图

  下面还是以“节约粮食”这个话题为例,改用“正反论证法”来写,看看是什么效果。

  为了便于大家对比,作文的起首和结尾与上一篇完全相同,只是在核心论证部分采用不同的方法,请大家辨别其中的异同。

  | 写作示范

  天地“粮”心,杜绝“剩”宴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民在“站起来”的基础上实现了“富起来”。可是就在全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奢侈浪费的现象也随之产生。君不见,大江南北的各种酒楼食肆、餐厅厨房,每天都有大量的剩饭剩菜被随意丢弃,白白糟蹋。据统计,在中国每年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人一年的口粮,这个数字真是让人触目惊心。

  (交待背景,相当于材料作文中的引述材料。)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国家发出了“节约粮食”的号召。但是有人对此心存疑问:既然我们已经“富起来”了,还有节约粮食的必要吗?笔者认为:不仅有必要,而且非常必要。

  (亮出总论点:节约粮食非常必要。)

  古话说得好,“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节约粮食不单是对社会资源的珍惜,也是对他人劳动的一种尊重。盛在我们碗里的每一粒米,都经历过插秧、除草、收割、加工、运输、烹制等诸多劳动环节,如果你能明白其中的艰辛,又怎能忍心把它们随意倒掉?

  (用名言警句进行正面论证)

  北宋名臣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读书时一位好友见他的伙食太差,便让家里送饭时给他捎上一份,可是却被范仲淹婉言谢绝了,“我多年吃粥已经习惯了,如果骤然吃上你送来的美味佳肴,以后就再也吃不下粥了,那怎么能行呢?”范仲淹从小就明白一个道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后来他一度出将入相,位极人臣,但是节俭的作风从未丢弃。范仲淹在晚年时回顾自己的一生,曾经留下一句话:“老夫平生屡经风波,惟能忍穷,故得免祸。”他的这句话值得我们每个现代人仔细品味。

  (用事例论据进行正面论证)

  李商隐有诗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如果我们不把“舌尖上的浪费”当作一回事,久而久之,必然养成奢侈浪费的生活习惯,往小处说,可能会让一个家庭陷入经济窘境,往大处说,可能还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国运。因为浪费粮食看起来只是个人的小事,但乘以14亿人口,就可能成为天大的国事。

  (用名言警句进行反面论证)

  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中华饮食文化之博大精深,那么“舌尖上的浪费”则呈现了一种丑陋的饮食观,前者带给我们的是自豪,后者只会让我们脸红。人民日报曾经报道:一行中国人在德国一家餐厅用餐后,由于桌上剩了1/3的饭菜,被罚款50马克。餐厅工作人员解释道,“虽然吃饭花的是你自己的钱,但资源是社会的,谁都没有理由浪费。”这样的处罚理由让当事人无话可说,这样的事例值得每位国人引以为戒。

  (用事例论据进行反面论证)

  综上所述,珍惜粮食、杜绝浪费,不仅是对社会资源的珍视,也是个人品德修养的体现,我们都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马上行动起来。

  (总结观点)

  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一粥一饭省起,坚决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坚决不让盛宴变成“剩”宴,因为粮食来之不易,源自天地“粮”心。

  (发出呼吁)

  0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生命在于运动。——伏尔泰

  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古希腊格言

  体育运动可以使人健康,而健康是财富、健康是幸福、健康是美……——网络名言

  轻视体育的民族,是落后的民族,是挨打的民族,是衰亡的民族。——网络名言

  材料二: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姚明提出:“没有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离开教育的体育是不牢固的。”作为一名父亲,他结合自己教育孩子的心得指出,体育除了有助于青少年锻炼身体,还能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等。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家庭一直把文化课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学校的体育课被掐头去尾,任意克扣。部分学校体育也成了功利体育,只服务于考试。

  请你结合以上材料,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重视体育锻炼,从自身做起”。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相关素材:

  国家要加强“体育”和“美育”,这些作文素材有备无患

  | 名人名言

  01. 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朱维纳利斯[古罗马诗人]

  02. 虚弱的身体,永远培养不出有活力的灵魂和智慧。——卢梭[法国思想家]

  03. 我生平喜欢步行,运动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爱因斯坦

  04.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蔡元培

  05. 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毛泽东

  06.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毛泽东

  07.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译文: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08. 美是上帝的微笑,音乐是上帝的声音。——苏格拉底

  09. 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柏拉图

  10. 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柏拉图

  11. 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感情的陶养。这种陶养就在于美育。——蔡元培

  12. 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张世英[当代哲学家]

  13. 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李政道[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4. 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吴冠中[当代画家]

  15. 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木心

  | 精彩语段

  01. 体育不仅是健儿们在赛场上为国争光,也是平常日子的一份“标配”。让运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改变从每个人做起,受益的将是中华民族的未来。

  02. 许多人对体育的理解还停留在“强身健体少生病”的阶段,仅把体育当作智育的辅助,这样的看法无疑落了下乘。在真正的教育者眼里,体育不仅能壮筋骨,还能调感情、强意志,是人格教育的最好方式。

  03. 伦敦奥运会的一个主题叫“激励一代人”,其奥组委这样阐述这一主题:首先,体育教会孩子们如何在规则的约束下去赢;然后,体育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

  04.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

  05. 没有美的教育,就不是完整的教育。从细处说,美育是帮助孩子发现美、理解美、追求美,让美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从大处说,美育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06. 宫室可以避风雨就好了,何以要雕刻与彩绘?器具可以应用就好了,何以要图案?语言可以达意就好了,何以要特制音调的诗歌?由此可以证明美的作用是超越实用范围的。

  07. 美育绝不是“无用”,而有实实在在的“大用”。物理学家钱学森爱好音乐、书画,园林学家、古建筑学家陈从周热爱文学,水稻专家袁隆平喜欢小提琴,他们在享受美的同时创造美,以杰出的综合素养在各自领域斩获殊荣。

  08. 我们只有坚持“智育与美育并举”,“科学与艺术并重”,让学校充溢良好的科学与艺术氛围时,才能培养出情感丰富、综合素质高、创造性的人才,才能创造出更富有想象力、更美好的生存方式和空间。

  09. 现在很多人穷,穷的不是物质,也不是文化,而是审美。没有恰当的审美,生活将变得粗俗不堪,无聊至极。越来越追求实用化的背后,伴随的是无趣的人生和创造力的枯萎。

  | 人物事例

  01. 毛泽东: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1917年,毛泽东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这振聋发聩的呼喊,是对民族的警醒,是对每一个同胞的激励。不仅是写文章呼吁,毛泽东本人也身体力行,坚持锻炼。他一生酷爱运动,尤其是游泳,主席一生17次畅游长江,81岁时还在长沙游泳,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终身体育”的理念。

  02. 爱因斯坦:运动给了我无穷的乐趣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一生热爱体育锻炼,爬山、骑车、赛艇、散步都是他喜欢的项目。有一次,他去比利时访问,当火车进站后,迎接他的人却看不到爱因斯坦的影子。原来,爱因斯坦避开了那些列队欢迎的人,一路步行来到王宫。他笑着对王后解释:“我平生喜欢步行,运动带给了我无穷的乐趣。”

  03. 爱因斯坦与小提琴

  爱因斯坦的母亲是位优秀的钢琴师,小爱因斯坦6岁时,母亲就让他学习拉小提琴。因为从小的教育和熏陶,音乐成为了爱因斯坦一生的挚爱。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拉小提琴是爱因斯坦主要的休闲方式,而且,这也是他的灵感来源。他的助手霍夫曼说:“爱因斯坦的研究方法,虽然以渊博的物理学为基础,但在本质上,是美学的、直觉的。”因为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艺术家的想象力,爱因斯坦具有了惊人的创造才能。

  04. 蔡元培:完全人格,首在体育

  蔡元培当北大校长的第一年,就发起成立了“北京大学体育会”,在办学经费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学校仍然想方设法购置了许多体育器材和设备,甚至还新建了游泳池和溜冰场。蔡元培始终相信一个道理,“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体育不仅是为了锻炼身体,它还是健全人格的基础所在。

  05.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

  蔡元培是中国提出美育的第一人,“以美育代宗教说”闻名于世。蔡元培在北京大学亲自开设、讲授的一门课程就是“美育”。他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他把美育的意义总结得简单明了:“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

  06. 钱学森:艺术修养很重要

  钱学森5岁时就开始学习绘画和音乐,在上海交大读书时,他是校乐队的主力圆号手。新中国成立之初,钱学森急于回国效力,因而被美国政府软禁五年,这期间,是贝多芬、莫扎特的交响乐,激励着他进行积极的抗争。音乐不仅支撑了钱学森的精神,还给他带来了创新的灵感。钱学森后来说过,“艺术修养对我的科研工作很重要,它开拓了科学的创新思维,我们当时搞火箭的一些想法,就是在和艺术家们交流中产生的。”

  07. 李政道:科学和艺术就像硬币的两面

  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对中国画有很深的造诣,他的国画作品笔墨洒脱、色彩绚丽,令人赏心悦目。谈起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李政道说,“当科研思路受阻时,某些艺术美感的启示,能使你茅塞顿开。”“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08. 罗素:数学包含着无上的美

  伯特兰·罗素是英国剑桥大学的数学教授,他写的《数学原理》是学界的经典名著。令人折服的是,罗素还是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罗素可谓是打通了科学和艺术的天才人物。罗素认为科学与美息息相关,他说:“数学包含的不仅是真理,也有无上的美,一种冷峭而严峻的美,恰像一尊雕塑。”

  09. 开普勒:感谢上帝,让我看到了美

  科学不但求真也求美,科学家像艺术家一样追求美,是科学取得创新性成果的原因之一。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是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的发现者。当他发现行星运行的轨道并非哥白尼所说的圆形,而是椭圆形,并最终确定太阳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时,他高兴得跳了起来,大声喊道:“感谢上帝,让我看到了美!”

  10. 木心: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

  十年动乱期间,木心因言获罪,被关进积水的防空洞,三根手指惨遭折断,但他从未说过半句怨言,只留下一句:“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白天,他清洗下水道、打扫厕所,从事着最为肮脏卑下的劳作;夜间,他手绘钢琴的黑白琴键,无声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他没有选择以死殉道,原因是“我不能辜负艺术对我的教养。”是艺术之美帮木心挺过了人生中最黑暗的岁月。

  去年写劳动,今年会不会写体育?

  | 原题回放

  (2020福州市高三适应性考试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防控疫情期间,强华中学校园网络平台的“体育锻炼大家谈”论坛上,推送了三则与之相关的材料,鼓励全校师生参与讨论。

  钟南山从小就喜欢运动,足球、篮球、跑步都有涉猎。他的百米速度最快是11秒2,年轻时举重的最高重量是100公斤,卧推可以达到70公斤。在北京大学医学部读书期间,他参加学校运动会曾创下几项纪录,至今无人能破。

  最近一次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视力下降率、肥胖检出率继续攀升……

  有同学说,学业压力这么大,哪有闲心体育锻炼?有老师说,课时这么紧,还要让学生打球跑步吗?有家长则认为,花时间运动不如参加数理化培训性价比高。

  请结合材料内容,从学生、教师中任选一种身份,写一篇发言稿,在论坛直播中发言,向在线师生阐述你的观点,并提出具体的建议。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作文;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题目分析

  其实,关于“体育锻炼”这个话题,作文立意并不难,一般不会出现大的失误。

  正确的立意无非就是:要注重体育锻炼,以保证身心健康,这样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生活当中。

  既然立意不存在问题,写好这篇作文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找到几个合适的分论点,多角度、多方面地论证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最基本的分论点有两个:

  体育锻炼有利于身体健康;

  体育锻炼有利于心理健康。

  这两个观点大家都能想到,但是有一点大家可能没有意识到,那就是,这个话题非常适合使用“驳论法”来论述。

  在所给材料中,同学、老师、家长都存在抵触“体育煅炼”的情绪,把他们的观点一一驳倒,就是最有力的论证。

  于是,我们又找到两个分论点:

  不能因为学习压力大而放弃体育锻炼,体育锻炼能缓解压力;

  不能因为怕浪费时间而放弃体育锻炼,体育锻炼能提高学习效率。

  四个分论点,两正两反,足以支撑总论点。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任务驱动型作文都有具体的写作任务,下笔之前必须把这个“任务”搞清楚,否则可能南辕北辙。

  本题要求是写一篇论坛的发言稿,而且是从学生、老师中任选一种身份。

  因此,我们必须把自己代入到学生或老师的身份中来写,不能骑墙,不能含糊。

  下面是一篇下水文,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权当抛砖引玉。

  | 写作示范

  没有好身体,哪来好分数?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下面我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在紧张忙碌的高中生活中,到底还要不要坚持体育锻炼?这个问题让许多同学很纠结。于我而言,答案却很明确,那就是: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体育锻炼,有了好身体,才能有好分数。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促进身体健康的不二法门。也许有人觉得,高中生都是生命力旺盛的年轻人,暂时不锻炼也没啥大问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据调查显示,我国学生的身体素质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视力普遍下降,肥胖率不断攀升……生活水平日渐提高,身体素质为何反而普遍下降?原因只有一个——学业过重,无睱锻炼。可见,不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要想健康地生活,都离不开体育锻炼。运动应当成为一种终生保有的生活习惯。

  体育锻炼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它对心理健康也同样重要。古罗马有句格言,“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科学早已证明,运动能振奋精神、磨练意志,还能给人带来愉悦感。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与其躺在床上感伤、落泪,还不如打起精神去操场跑几圈。一场大汗淋漓过后,你会觉得那些烦恼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生活依然值得我们为之努力奋斗。

  有的同学认为,高中的学习压力这么大,哪还有闲心去锻炼。其实恰恰相反,越是压力山大的时候,越不能放弃运动的习惯,因为运动是释放压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学习的间隙,抽空打一场球,跑几圈步,甚至哪怕是跳一阵绳,都能让心情得到舒缓。我们经常能听到因为学习压力太大而心理崩溃的事例,设想一下,如果当事人能保持一两项运动爱好,事情的结果多半就会不同。

  有压力的不仅是我们学生党,许多老师和家长甚至比我们还焦虑。在他们看来,除了吃饭、睡觉之外,其它所有的时间都应当花在学习上,与其出去运动,哪如多背几页书,多刷几张题。但是他们恐怕忘了一句老话——“磨刀不误砍柴功”。对于整天高强度运转的大脑来说,睡眠和运动都是有效的休息方式。保持适量运动,以充沛的精力和清醒的大脑投入学习,远胜于在疲惫迟钝的状态中熬时间。

  钟南山现在是家喻户晓的抗疫英雄。他从小就是一名运动达人,足球、篮球、举重无所不能,他在校运会上创下的纪录至今无人能破。热爱运动的他,并没有因此而耽误学习。他上名校、当院士,年逾八十依然奋战在抗疫一线。可见,体育运动虽然会占用一定的时间,但它不仅不会影响学业,反而能让你有一个更好的状态去拼搏,从而能走得更远、更长久。

  一百年前,青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写道:“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一百年后的我们更应当明白:没有一个好的身体,怎能有一个好的分数?

  别再纠结了,动起来吧,同学们!

  素材积累

  ▎句子素材

  01. 生命在于运动。——伏尔泰[法国思想家]

  02. 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朱维纳利斯[古罗马诗人]

  03. 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达·芬奇

  04. 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居里夫人

  05. 我生平喜欢步行,运动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爱因斯坦

  06. 只有运动才可以除去各种各样的疑虑。——歌德[德国思想家]

  07. 虚弱的身体,永远培养不出有活力的灵魂和智慧。——卢棱[法国思想家]

  08. 运动的作用可以代替药物,但所有的药物都不能替代运动。——蒂素[法国医学家]

  09. 人的健全,不但靠饮食,尤靠运动。——蔡元培

  10. 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毛泽东

  11.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毛泽东

  12. 人和机器一样,经常运动才能不生锈。——朱德

  13.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吕不韦

  14. 铁不炼不成钢,人不练不健康。——中国谚语

  15.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中国教育口号

  ▎人物素材

  毛泽东: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100年前,经历过鸦片战争的中国,积弱积贫,老百姓背着“东亚病夫”的蔑称。

  1917年,时年24岁的毛泽东,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著名文章——《体育之研究》。

  文章第一次把体育上升到民族兴衰的高度。提出“ 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

  这振聋发聩的呼喊,是对民族的警醒,是对每一个同胞的激励。

  不仅是写文章呼吁,毛泽东本人也身体力行,坚持锻炼。

  他一生酷爱运动,尤其是游泳,他先后游过长江、珠江、湘江、钱塘江等大小河流,还多次到北戴河的大海中畅游。

  主席一生17次畅游长江,81岁时还在长沙游泳,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终身体育”的理念。

  爱因斯坦:运动给了我无穷的乐趣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一生热爱体育锻炼,爬山、骑车、赛艇、散步都是他喜欢的项目。

  运动带给了他充沛的精力和清醒的头脑,还让他感受到了无穷的乐趣。

  有一次,他去比利时访问,国王特地成立了接待委员会。但当火车进站后,却不见爱因斯坦的影子。原来,爱因斯坦避开了那些列队欢迎的人,一路步行来到王宫。他笑着对王后解释:“我平生喜欢步行,运动带给了我无穷的乐趣。”

  晚年时,爱因斯坦还坚持锻炼。除了种花、浇水这些家务劳动,他还经常邀请朋友去爬山。

  有一次,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及其两个女儿,一起攀登瑞士东部的安加丁冰川。他们按照登山运动员的要求,身背干粮袋,手持木拐杖,顺着山径往上爬。在旅途中,爱因斯坦谈笑风生,十分活跃,好像年轻人一样。

  从此,人们赠给爱因斯坦一个光荣的称号——老年运动家。

  0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九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纳入中考计分科目,这样才能够确保我们的学生掌握运动的技能”。消息一出,教育部称“将来体育课也必须布置作业”的话题一下子冲上热搜,引起了广泛关注。

  班级计划举行辩论会,围绕“体育课是否必须布置作业”展开辩论,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辩论稿校园体育课中要实现教会、勤练、常赛三个目标。对此,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央视《新闻1+1》节目中表示,关于“体育课留作业”,是一个非常明确的说法,“要把文化课的作业减下来,但是体育课作业必须。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相关素材:同上

  05、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于人的眼睛,而内在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伏尔泰

  当美的灵魂与美的外表和谐地融为一体,人们就会看到,这是世上最完善的美。——柏拉图

  读了上面两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相关素材:同上

  06、阅读下面的材料与提示,写一篇文章。

  有三个人同时去看一棵参天巨松,他们分别是木商,植物学家和画家。木商想到的是它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植物学家则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比较它和其他松树的异同,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画家只是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昂然高举的气概。由此可知这棵松树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而变化。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木商、植物学家和画家,请比较这三者对于巨松态度的不同,说说你对哪个人的态度感触最深?为什么?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相关素材:同上

  0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底,一百多名影视从业者发表“抄袭剽窃者不应成为榜样”的联合抵制声明。随后,郭敬明、于正在2020年的最后一天相继发表公开信,正式道歉。

  据悉,早在2006年与2014年,法院就分别判定他们的相关作品抄袭和侵权行为属实。面对法院判决,郭敬明认为时间会帮他肃清一切,虽作出赔偿,但拒绝道歉;于正认为只是一次巧合与误伤,也只作出赔偿,同样拒绝道歉。之后,二人作为流量经济时代的“吸睛体”,不仅未淡出公众视野,还推出了一些受到追捧的作品,并在一些综艺节目中担任评委或导师……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 相关素材:

  “郭敬明、于正”进入高三模考作文题

  |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底,一百多名影视从业者发表“抄袭剽窃者不应成为榜样”的联合抵制声明。随后,郭敬明、于正在2020年的最后一天相继发表公开信,正式道歉。

  据悉,早在2006年与2014年,法院就分别判定他们的相关作品抄袭和侵权行为属实。面对法院判决,郭敬明认为时间会帮他肃清一切,虽作出赔偿,但拒绝道歉;于正认为只是一次巧合与误伤,也只作出赔偿,同样拒绝道歉。之后,二人作为流量经济时代的“吸睛体”,不仅未淡出公众视野,还推出了一些受到追捧的作品,并在一些综艺节目中担任评委或导师……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 审题立意

  先来梳理材料,材料中的两段文本可以简单浓缩为两句话:

  1. 两个抄袭者在拖延数年以后,迫于社会压力才作出道歉;

  2. 两个拒不道歉的抄袭者,依然作为流量“吸睛体”活跃在公众舞台。

  然后来挖掘事件背后的道理。

  首先,抄袭剽窃是违法行为,从道德角度来看,意味着做人、做事不诚实;

  其次,面对法院判决,拒不道歉,这是对法律缺少敬畏;

  第三,职业道德有瑕疵的人,依然能成为流量“吸睛体”,受人追捧。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反常的现象,是因为有关媒体、平台唯利是图,为了流量不择手段,放弃了社会责任。

  事件背后的道理主要就是上面这三条,相应的作文立意也就有三种:

  1. 做人要诚实,做事要拼实力,抄袭剽窃、投机取巧终究会自食恶果;

  2. 对法律要心存敬畏,藐视法律者必将为之付出代价;

  3. 在流量经济时代,炒作要有底线,商家在逐利的同时还需兼顾社会责任,要引导社会风气向好、向善。

  | 名言链接

  01. 没有诚实何来尊严。——西塞罗[古罗马哲学家]

  02. 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德莱塞[美国作家]

  03. 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高尔基

  04. 这世上有两样东西我一想起来便心生敬畏,那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康德[德国哲学家]

  05.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

  06.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见了优厚俸禄,不管它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 写作示范

  下面是一篇下水文,写的是第三种立意,大家可以做个参考。

  流量已然称王 吸睛当有底线

  2020岁末,人们终于等来了郭敬明、于正的道歉。“正义也许会迟到,但从来不会缺席。”两位当红作家的行为再次证实了这句话所言非虚。

  虽然是份迟来的歉意,而且还是出于被迫和无奈,但总归聊胜于无。“真善美”最终战胜“假恶丑”,我们在保护知识产权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小步。

  我想谈的其实是另外一个话题。郭、于二人在法院作出判决后一直拒绝道歉,即便如此依然还能受人热捧,甚至以“导师”的身份在综艺节目上品评他人。他们无视法律的底气从何而来?是谁助长了抄袭剽窃者嚣张的气焰?在我看来,那些给他们提供舞台的媒体、平台难辞其咎。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各类媒体、平台都迎来了“流量为王”的时代。流量意味着收益,流量越大意味着赚得越多。于是,有些媒体为了流量不择手段,为了吸引眼球无所不用其极。有人在短视频中挑战极限运动,直至坠楼身亡。有人靠直播胡吃海塞吸引眼球,最终导致猝死。“窃?格瓦拉”因盗窃电瓶车入狱,一句“这辈子不可能打工”让他在网上窜红,出狱后竟然有数十家平台邀请他去做网红,有的甚至开出百万年薪。这种种怪现状背后有着一个共同的逻辑——吸引流量赚大钱,至于传递的是真善美还是假恶丑,随便!

  郭敬明、于正在抄袭被罚后热度不减,还能频频出镜收割流量,背后何尝不是靠这个逻辑支撑?不排除他二人有一定的才气,但是抄袭事件更让他们成为了话题人物,成为了流量经济时代的“吸睛体”,名气和收入不降反升。这种违反常理的结果助长了他们的傲慢,给了他们无视法律的底气。

  孟子有句名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意思是说,在接受高官厚禄之前,应当先辨别一下它是不是符合礼和义。所谓“流量为王”,说白了不过是一个“利”字,可是我们不应忘记,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还有一个字排在“利”的前面,那就是“义”。

  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在追求收益的同时,也应兼顾价值担当,这是一种不可推却的社会责任。对于各类媒体来说,输出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社会风气向好、向善,就是它们的社会责任。同样是自媒体“网红”,李子柒借美食给传统文化打call,“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却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可谓是兼顾经济收益和价值担当的典范。

  希望我们的媒体从业者都能向李子柒一样,少一些浮躁,多一份担当,凭优质的内容打动粉丝,而不是靠“猎奇”和“审丑”吸引大众。纵使弘扬真善美的能力有限,至少不要炒作恶趣味。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可无论世界怎么变化,抄袭剽窃者都不应成为榜样。流量可以为王,但吸睛当有底线。

  0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材料一:1906年,25岁的鲁迅课间观“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以唤醒国人为己任。

  材料二:黄文秀,2019感动中国人物之一。2016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毅然回乡工作, 2018年担任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任职期间,一心为民,使得百坭村103户贫困户顺利脱贫88户,村集体经济项目收入翻倍。2019年6月17日凌晨,黄文秀遭遇突发山洪不幸遇难,年仅30岁。

  材料三:近日,湖南耒阳留守女孩钟芳蓉同学冲上了热搜,她高考文科成绩676分,在填报志愿时,选择了北大考古系这个冷门专业。

  我校“职业生涯规划”主题教育活动正在进行中,作为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校团委拟邀请钟芳蓉同学在高二年级学生大会上做一个发言。请你结合上述材料,以钟芳蓉的名义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不可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相关素材:

  家里没矿就不能报“考古”专业吗?

  钟芳蓉学考古引发热议,这让我想起了胡适先生选专业的故事。

  1910年胡适出国留学,家人郑重告诫他:“出国要学些有用的东西,千万不要读文学之类没用的!”

  于是胡适进了美国康乃尔大学农学院,选修苹果种植专业。

  后来他发现自己对此完全没有兴趣,尽管勤奋认真,却两年毫无建树。

  于是他决定“依着自己的兴趣”转到哲学院,后又改读文学院。

  几经周折后,胡适总算找到了适于自己的路,后来终成一代大师。

  1958年6月,胡适在台湾大学的演讲中说道:

  社会上需要什么,不要管它,家里的爸爸、妈妈、哥哥、朋友等,要你做律师、做医生,你也不要管他们,不要听他们的话,只要跟着自己的兴趣走……依着“性之所近,力之所能”学下去,其未来对国家的贡献或许比现在盲目所选的或被动选择的学科大得多,将来前途也是无可限量的。

  可见,胡适对于专业选择的态度和钟芳蓉是一样的,那就是只看“兴趣”,而不去管什么“钱途”和“实惠”。

  网友们对钟芳蓉的选择表示不解,其实也并非全无道理。

  毕竟,对于每个成年人来说,经济收入都是不得不面对的重要事项,尤其是对于农村出身的寒门学子,这方面往往需要考虑更多。

  但是无论如何,“功利”不应当成为一个人追逐的全部。

  有一种心理学理论被社会广泛认可,那就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它把一个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级,最低层级为“生理需求”,最高层级为“自我实现需求”。

  金钱主要用来满足“生理需求”,而“自我实现需求”,只有通过“施展抱负,创造价值,服务社会”才能获得满足。

  可见,“金钱”意义上的成功,只是成功的第一步,远非最终目标。

  人只有依着“性之所近,力之所能”不懈努力,造福社会,实现自我,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既然钟芳蓉真心喜欢“考古”,那说明这个专业就是她的“性之所近”。

  顺着这个方向去发展,她才能走得更远,创造更大价值,从而满足最高层级的“自我实现需求”。

  她的目光,比紧盯着“钱途”要长远得多。

  也许有人会说,在解决生存问题之前就奢谈理想,太不实际了,应当先实现财务自由,然后再去追求自我实现。

  对于这样的观点,不以为然。

  有句话说得好,“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

  做自己喜欢的事,再加上勤奋努力,自然容易做到“卓越”,而一旦在某一领域内做到“卓越”,名和利自然会不期而至。

  反倒是你一心只盯着“钱”,到头来未必真有“钱途”。

  一来,所谓的“热门专业”是不断变化的,你的计划未必跟得上社会的变化;

  二来,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不可能做到极致,也不可能做得长久,很难和那些真心喜好此道的人竞争。

  所以,即使单从功利角度考虑,也应当选择自己喜欢的事去做。

  综上所述,一点也不怀疑钟同学将来能过上一个体面的生活,而且,我认为她能达成理想的概率比较大。

  为钟同学的选择感到惋惜,肯定是善意的,但未必是明智的,大可不必。

  对这个有才华又有主见的留守女孩,我们只需送上真诚的祝福!

  | 素材应用示范

  在你的价值体系中,“兴趣”和“功利”孰轻孰重?

  大家是否记得,一位成绩优异的农村学子报考了北大考古专业,一度引发了热议。

  有人为她选了一个没“钱途”的专业而惋惜,这位学子却说,“只要真心喜欢就已足够!”

  是啊,“钱”固然很重要,但“快乐”更重要。

  而且,古话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顺着自己的心性去发展,一个人更容易把事情做到极致,进而更有可能实现自我、造福社会,达成理想的人生。

  | 适用话题:兴趣爱好、功利主义、选择、价值观

  2019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1. 樊锦诗丨根入石窟蟠

  樊锦诗,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被称为“敦煌的女儿”。

  1963年,樊锦诗北大毕业,从那一天起,她将自己大半辈子的光阴奉献给了敦煌石窟。

  为了敦煌,樊锦诗和丈夫两地分居长达19年,两个儿子出生后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照料。

  但她却视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和创新管理。

  2019年,樊锦诗被授予国家荣誉称号勋章。

  ▎颁奖词

  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

  2. 四川扑火勇士丨英雄归厚土

  2019年3月30日,四川凉山木里县发生森林火灾。

  消防队员们每人负重30余斤,徒步行军8小时,在海拔3700余米处与森林大火展开搏斗。

  因突遇林火爆燃,27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4名地方扑火人员不幸壮烈牺牲。

  ▎颁奖词

  青春刚刚登场,话语犹在耳旁,孩子即将出生,父母淹没于泪水。青山忠诚的卫士,危难的永恒对手,投身一场大火,长眠在木里河两岸,你们没有走远,看那凉山上的秋叶,今年红得分外惹眼。

  3. 顾方舟丨一丸济世德

  顾方舟,也许你没听过他的名字,但你一定吃过他发明的“糖丸”。

  小儿麻痹症,学名叫“脊髓灰质炎”,50年代曾在中国大地上肆虐。

  1957年,顾方舟临危受命研制脊髓灰质炎疫苗。

  疫苗问世后,他和同事们冒着死亡的危险,以身试药。

  顾方舟还创造性地改良配方,将疫苗做成糖丸,极大地方便了疫苗的储存和运输。

  糖丸被正式推广后,上百万的中国孩子因此免于残疾。

  2000年,经世界卫生组织证实,中国成为无脊灰国家。

  2019年9月,顾方舟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颁奖词

  舍己幼,为人之幼,这不是残酷,是医者大仁。为一大事来,成一大事去。功业凝成糖丸一粒,是治病灵丹,更是拳拳赤子心。你就是一座方舟,载着新中国的孩子,渡过病毒的劫难。

  4. 朱丽华丨光明溢天地

  43年前,浙江嘉兴人朱丽华因伤失明。

  绝望之余,她开始刻苦钻研中医推拿技术,成为了一名盲人中医师。

  工作30余年,朱丽华为不仅为广大患者缓解病痛,还坚持做慈善,至今已帮助480名孩子圆了上学梦。

  她招收徒弟一律不收学费,先后为100多名残疾人提供了工作职位。

  ▎颁奖词

  不幸关上了你的门,但你帮别人打开了窗,看见过这世界的阴影,但还是面向光明。在黑暗中,靠自己的一双手,推拿出灿烂人生。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但你能感受到。

  5. 张富清丨初心自慷慨

  张富清,一名曾经在解放战争中浴血奋战的解放军战士。

  他先后荣立一等功3次、二等功1次,还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新中国成立后,张富清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到偏僻的湖北山区工作,在默默无闻中奉献了大半生。

  60年来,张富清刻意隐瞒功绩,连儿女们也不知情。

  2018年,当地政府采集退役军人信息时,他的英雄事迹才被大家发现。

  ▎颁奖词

  都知道你朴实勤勉,却不知你曾战功赫赫。你把奖章深藏在箱底,对战友的怀念深藏心底。从不居功索取,只为坚守使命初心,默默奉献。于国于民,你是忠诚伟大的士兵。

  6. 杜岚、尤端阳丨薪火传无尽

  1949年10月1日,濠江中学老校长杜岚在校园中升起澳门第一面五星红旗,她说“我们的希望就在下一代身上。”

  澳门回归祖国当天,87岁的杜岚放下拐杖,再一次亲手升起国旗。

  后任校长尤端阳继承了杜岚的教育理念,每逢周一都举行升旗仪式。

  在他的努力下,濠江中学率先使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

  他将爱国情怀融入到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当中。

  ▎颁奖词

  濠江上升起游子的梦。离乱中的骨气、志气,归来后的元气,锐气,你们为它养成了浩然之气。阳光下最有意义的工作,五星红旗下不灭的薪火。飘扬吧,这面旗留下澳门最美的记忆。

  7. 伍淑清丨山河澄正气

  伍淑清,1948年出生于中国香港,香港美心集团老板伍沾德之女。

  改革开放之初,伍家父女北上创业,创办了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

  香港回归后,伍淑清致力于香港和内地的交流合作,建立教育基金,积极增进香港青年对中华历史和文化的认识。

  修例风波发生以来,她严辞阻止乱港分子发起的学生罢课。

  2019年9月,伍淑清现身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例会,向世界说出真实的香港,揭露了香港骚乱的真相。

  ▎颁奖词

  四十年前,你说有件事值得做;四十年后,你说有些事必须做!逾古稀而不辞,虽千万人而往。超越港岛的远见,不让须眉的担当。爱青年,更爱香港,是美心,更是良心。

  8. 黄文秀丨兰谷遗芳远

  黄文秀,201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任职于百色市委宣传部 。

  2018年,她主动请缨到贫困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到任一年多时间,她帮村里引进了砂糖橘种植技术,教村民做电商,协调给每个村建起了垃圾池。

  在她的带领下,村里103户贫困户顺利脱贫88户,村集体经济项目收入翻倍。

  2019年6月16日,黄文秀因惦记村里的抗洪工作,在看望完刚做手术的父亲后,冒着暴雨连夜开车返回工作岗位,途中遭遇山洪暴发,不幸因公牺牲,年仅30岁。

  ▎颁奖词

  有些人从山里走了,就不再回来,你从城里回来,却再没有离开。来的时候惴惴,怕自己不够勇敢,走的时候匆匆,留下最美的韶华。百色的大山,你是最美的朝霞,脱贫的战场,你是醒目的黄花。

  9. 潘维廉丨相知无远近

  潘维廉,1956年生于美国,1988年起在厦门大学任教,4年后,他申请永居资格,成为福建省第一个拿到“中国绿卡”的老外。

  在中国工作生活31年,他了解并热爱中国,先后帮助厦门、泉州等地获得国际花园城市金奖。

  2019年,潘维廉写的《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出版,以一个外国人的独特视角,记录和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伟大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赏他的“不见外”,为他“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热情地为厦门、为福建代言”而点赞。

  ▎颁奖词

  打开心扉,拥抱过就有了默契。放下偏见,太平洋就不算距离。家乡的信中写下你的中国,字里行间读得出你的深情。遥远来、永久住、深刻爱,我们都喜欢你这种不见外。

  10. 中国女排丨为国著功成

  上世纪八十年代,女排以拼搏精神赢得五连冠,成为了当时中国人的骄傲。

  2019年国庆前夕,中国女排以十一连胜的骄人战绩,再次赢得女排世界杯。

  女排的屡次登顶,带给国人的不仅是一次次的骄傲和自豪,更重要的是,赛场内外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已逐步成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顽强拼搏、为国争光。

  ▎颁奖词

  三十年拼搏不息,几代人热泪盈眶。在低谷中奋起,从不放弃,面对强敌出手,永不言败。你们的身影是民族性格的缩影,你们的脚步是一个国家成长的历程。奏国歌,升国旗,你们超越了体育,是国家的英雄。

更多关于文章可以经常关注我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cqcszx.com/zidian/254822.html

上一篇:辽宁理工职业大学是几本_是二本还是三本大学?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热门文章